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正文
 
加快口述档案建设工作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2018-1-23 15:47:00) 来源:省委会

民进四川省委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是社会历史珍贵的记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但是由于受战争、自然灾害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失传,现存的也有不少正于即将失传和灭绝的困境,若不及时保护损失巨大。我们认为,建立口述档案数据库,是当前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沦入失传和灭绝境地的有效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口述档案工作重视不够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所视为的各种实践、技能、知识和表演及有关的手工艺术品和文化场所等。受周边环境及历史演变影响,民众不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在民间流传, “口传心授、群体记忆”“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传承方式,加之目前社会各界对口述档案工作的不知情、不了解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命力极为脆弱。

(二)口述档案缺乏建档工作,严重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口述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通过访谈者的访问,把当事人对历史事件的口述回忆记录整理成文。口述历史不仅可以大大补充文献资料记载的缺失,还可以展示和挖掘科学活动记录后面当事人的情感世界,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的全景。一是由于口述史自身的“真实性”“可靠性”尚存在巨大争议,口述者的专业性、文化程度等参差不齐,导致口述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受阻。我国口述史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仍未列入新专业目录,没能形成专门学科;二是目前,口述档案还处于档案工作的边缘,基于根据的无法考证性大大地降低了档案馆建立口述档案的积极性;三是口述档案建档缺乏组织保障。在美国,很早就成立了口述档案馆及口述史协会,并保留了大量的口述史书。而我国,2005年才有了第一家口述史研究会,全国范围内的口述研究使馆极少,缺乏对口述档案建档的组织保障。

二、对策建议

(一)开设专业学科,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及时将口述史与文化遗产学归入我国的学科体系建设之中。建议在历史学大门类中增设口述史学和文化遗产学,并将其设为一级学科,与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一级学科并列。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述与记忆遗产”对应,推动中国口述史学和文化遗产学的发展与规范。

(二)培养口述史专业工作者

做口述史需要专业学者的设计,以提高口述材料,非物质保护工作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可信度,保证口述史材料有用。由此,政府应大力培养口述史学家、非物质文化保护专业人才。通过新设学科高校培养、文史馆现有工作人员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一批口述史及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级人才。

(三)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研究会

建立口述档案数据库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为重要的,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以文字、录音、图像、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记录,建立档案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同时,做好口述档案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引领口述档案工作走向正规化、有序化轨道,必须有一套规划标准的口述档案,制定出规范标准的口述档案可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能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为充分发挥口述档案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非物质文化收集网络库,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渠道

利用网络平台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表。建议国家文物保护局统一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表,由各地文物保护单位牵头,将调查表发放网络平台,让百姓可以将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平台向国家报告。建立普查队伍,深入民间,不断的挖掘新鲜真实的档案资料。

(五)通过广电节目,提升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从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传播现状来看,口述档案节目和文献纪录片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珍贵的口述影像资料所具有的独特的文献价值和纪实性价值,有助于将口述影像档案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精品,从而提高国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实现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条:呼吁严厉打击盗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公司的违法行为
·下一条: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