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四川省委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这无疑表明,创新是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创新,企业做不大也做不强。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民进四川省委通过开展调研,听取企业的意见建议,发现政策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政府产业发展基金有待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仍有空间等需要政府扶持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建议变创新驱动战略为创新驱动政策,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动能。
(一)强服务,树信心,呼唤创业精神回归。一是提供精准的政府服务。对符合产业定位、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开展“一对一”服务,协助企业办理或代办手续繁琐或专业性强的申报项目,协调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问题,帮助企业家树立发展信心,集中精力抓转型、专心致志办实业。二是整合政策完善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产品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引导企业顺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潮流。加速归并现有产业区块,整合园区(中心)工业用地指标,重点向高附加值、关联度高的急需扩张产能的企业倾斜,实施企业分类评价制度和差别化供地政策,优先向“智造”产业供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推进产业布局从园区分散向集中集约集聚转型。三是形成以创新驱动为重点的发展动力。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申报设立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化推广、人才培训。
(二)明定位,重有序,完善产业发展基金。一是进一步明确产业基金的投资方向。提高创新创业基金和科技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在政府产业基金中的比重;对有发展前景的初创型高新技术项目,可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适度提高风险承担比例,对社会资本作适度让利,与社会资本共担风险,最终实现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瞄准高端项目有序配置资源。积极推动政府产业基金与银行、证券、担保、交易市场、其他政府基金、民间基金开展深入广泛合作,提高政府产业基金的嗅觉灵敏度和开放度。加强对潜力型企业的深入摸排和跟踪筛选,特别是对有发展前景的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建好基金投放项目库。加强与基金管理运营机构、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谈判,积极引进大项目、实力型民间基金管理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实现基金引项目、项目促基金的目标。三是提高运作效率。加快“双创”平台和孵化器等建设,建好基金与平台的对接机制。大力引进各类基金管理人才和机构,对于运作好、促进产业提升明显的,加大奖励权重。完善职能部门领导考核办法,建立部门领导监管试错免责机制,避免政府产业基金投放上的保守和运作低效率。
(三)减税收,破瓶颈,发挥政策叠加优势。一是着实减轻税负,降低企业成本。在深入调研、解剖麻雀的基础上,客观冷静分析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主要负担,加快完善涉企收费法律法规和清单制度,抓紧出台一揽子重点破解产业结构制约、生产要素制约、机制体制制约和发展软环境制约的政策,打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减税降费“组合拳”,从根本上解决实体企业税费负担过重过高问题。二是着实改善融资环境,创新金融服务。着力引导金融部门发挥在科技投入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既要清理各种附加条件和不合理费用,鼓励金融机构提高企业借款额度,又要健全企业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制度,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帮助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制约。三是支持技术改造,加快转型升级。既要重点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又要注重扶持传统优势产业。要以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把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要科学处理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关系,在大气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总量“只减不增”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加速存量调整、增量变革。要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加大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首席工人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从政策优惠、环境优化、待遇优良等多方面创造条件,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的创新环境。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着力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