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沙龙 > 闲话杂谈 > 正文
 
明朝定远侯王弼家族墓在富驿镇
(2018-9-11 9:59:00) 来源:绵阳

                      陈和平

      在四川省盐亭县富驿镇元宝山上,有一座明朝古墓,埋葬着为明朝开国屡建奇功的传奇将军。他就是百战百胜的“双刀王”,被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赐封的定远侯王弼。
      明史记载王弼是“定远人”。明朝称定远有四处:一处是今陕西省镇巴县,东汉就称定远城,东汉名将班超封定远侯就在此。二处是今四川省武胜县,元朝在此置武胜军,明朝和清朝改称定远县。三处是今云南省牟定县,元代起称定远县。四是安徽省池河上游的定远,汉代设东城县,南北朝时南梁改称定远县,隋朝改为临濠县,唐朝又复称定远县,直至明清,属凤阳府管辖。根据王弼参加朱元璋起义较早和王弼曾经从家乡迁居安徽临淮的情况分析,王弼应该是安徽的定远人。

              东征西讨建奇功,打下江山被封侯

      王弼生辰年代无考,死于洪武26年(1393)。他在元末明初历史中相当重要,明史中12次提到他,并在《功臣列传》中为王弼立传,称其“百战百胜的双刀王”。
      元朝至正10年(1351)王弼在家乡发动农民起义,第二年他率领500多人投奔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被封为使备宿卫,后提升为昭信校尉。1357年11月,王弼奉令领兵攻打婺源州。他挥舞双刀,一马当先,杀死元守将铁木尔不花,扩军3000人。大胜后被提升为元帅,相当于单独统军的大将。随后又奉令攻打兰溪和金华,驰援池州和太平,攻占龙兴和吉安。几十次战役后,元朝在东南一带的统治被推翻。
      在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兼并之战中,王弼参加了决定生死存亡的鄱阳湖大战。王弼在江口设下伏兵,截击陈友谅的船队。之后又领兵攻克武昌,平定庐州,拔取安丰,攻打襄阳,智取安陆,立下显赫的战功,帮助朱元璋打败了对其威胁最大的陈友谅。
      随后朱元璋进攻张士诚领导的军队。1366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龙江,大将常遇春攻打黄宝,大将王弼攻打天骐,三面合围,与张士诚决战。几个月后张士诚撑不下去了。1367年6月,张士诚在苏州盘门率军突围,逼得常遇春连连后退。常遇春用手拍着王弼后背说:“军中都称你为猛将,你能不能此时出战,去取得胜利?”王弼拍马而出,长啸一声,挥舞双刀,单骑冲入敌阵,如同砍瓜切菜,连杀几员偏将。常遇春趁势指挥军队大举反攻。张士诚手下有的被杀死,有的被迫跳水淹死,残军只得退回苏州城里挣扎。在这次反突围的决定性战役中,王弼起到关键的作用,把张士诚最有战斗力的“勇胜军”和号称“十条龙”的亲信,全部消灭,连张士诚的座骑也受惊坠水,把张士诚差点给淹死。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以后,又以徐达为大元帅,统兵百万,发动北伐。王弼跟随北伐,“征中原,下山东,略定河南河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直到占领元朝都城大都即今北京。此后,王弼奉命率军西征山西。打下山西后,他又领军西渡黄河,进入陕西,打下800里秦川,一直进军占领了西北甘肃的河西走廊。
      洪武13年朱元璋论功行赏。战功卓著的王弼被敕封为定远侯,食禄三千石。明朝大部分地区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战事,老百姓开始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有勇有谋定乾坤,南征北战凯旋归

      但是元朝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在长城一带与明朝反复争夺30年以上,闹得北方民心不稳,战乱不已。王弼参加了明朝肃清元朝残余势力的全部战役,多次担任副将,跟随沐英,冯胜,兰玉等主帅出征。这些战役,既为王弼立下新的战功提供了机遇,又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大明洪武11年,王弼担任西平侯沐英的副将,出长城远征西番,打败朵甘诸酋,招降兆州18族。大明洪武20年,王弼担当宋国公冯胜的副将,北征纳哈出,打得纳哈出无处逃生,只得向明朝投降称臣。
      大明洪武21年,王弼担任凉国公兰玉的副帅,第三次北伐。这一次战役已经越出今天的内蒙古,到达了外蒙古和俄罗斯境内。明军的探马报告说,元朝的后主脱古思帖儿已经带着人马退往捕鱼儿海(即今贝加尔湖)。于是兰玉率军急忙追赶,一直追到百眼井,只见茫茫雪原,不见敌人踪迹。
      在这风雪交加兵困马乏之际,兰玉计划退兵。王弼挺身而出劝告说:“吾等提十万众,深入沙漠,未见敌而班师,何以复命?”说服兰玉后,王弼命令军队掘地为穴,架锅作饭,使敌人看不见烟火,听不到动静。然后他亲自担当先锋,率部连夜驰骋80里,在捕鱼儿海东部找到敌人,立即发动进攻,直捣元主大本营,打了个措手不及,斩杀元太尉蛮子,抓获元主次子地保奴和宫妃皇室成员三千多人,俘获士兵七万,战马五万,金银财宝无数。只有元主和太子天保奴等几十人脱逃。从此元朝大伤元气,不敢犯境,北方从此太平。
      洪武14年,王弼随颖国公傅友德,率军远征云南。在云南曲靖,王弼指挥大军包围和消灭了元朝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平章达里麻等元朝的残余部队。洪武15年,王弼率精兵二万,从大理洱海渡河,突袭天险上关,为傅友德的主力部队在下关打破当地世袭土酋段世的顽抗,彻底平定云南,作出了关键性贡献。
      王弼的英勇表现又被朱元璋奖励,亲赐铁劵诰制丹书,下圣旨将他比之为汉代名将卫青李靖,加赐食禄五百石,共计三千五百石。可见王弼当时名声之显赫。
      洪武23年,圣旨令以傅友德为大将军,率领列侯王弼,赵庸,曹兴等共赴北平,训练军马,听候明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节制。第二年即1391年,太祖敕令王弼到山西驻军,听候晋王节制。

         兰玉谋反受牵连,举家避祸富驿镇

      洪武26年,凉国公兰玉被告发谋反。大案一发,兰玉被诛三族。受到牵连的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恒,景川侯曹震等功臣名将,或者因为参与谋反,或者因为是其部下,均被灭三族。唯独经常担任兰玉副将的定远侯王弼,却是被圣旨召回朝廷赐死。也就是说,在这次大规模诛杀功臣的血腥事件中,明太祖还是给了王弼面子的。他的死是皇上赏赐的,他的死没有诛连到他家里的任何人。
      据史书记载,王弼一共有6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是安远侯王德,次子是西亭侯王政。女儿更加显赫。朱元璋儿子朱桢于洪武3年受封楚王,洪武12年2月,册封时任大都督佥事的王弼之女为楚王妃,先后为楚王朱桢生下楚庄王朱孟烷,寿昌王朱孟焯和四个公主。楚王妃于洪武30年正月初三去世,年仅35岁。王弼的曾孙有4位是朝廷武将,而王弼的四世孙王卯,却成为朝廷的栋梁,当上翰林大学士,更使王氏家族在明朝中兴一时。
      王弼在被洪武皇帝赐死后不久,他的后代就扶着灵柩,从陕西长安乔子口,迁居到四川盐亭县的富驿镇,并在此地永久安居下来。
      现在保存完好的王弼墓,座落在富驿镇的元宝山。现存墓碑是清光绪12年(1887)重修的。墓两边是条石结构,墓前面是巨大的墓碑,墓碑里面还用大青石刻上了从王弼以下至清光绪的王氏家谱。在墓碑的顶部,是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王弼的一道圣旨。据说这道圣旨原来是铁打的铁劵诰制,是王氏家族的护身符。但是原件毁于明末清初战乱,只好在清道光重修墓碑时,用石头打成铁卷诰制的模样。
      朱元璋这道圣旨的全文为:“靖难安民,肇锡龙与之佐,酬勋颁爵,封扬府拜之休咨尔。昭信校尉王弼,自仗策渡江,身膺副帅,英武冠群伦。廓清湖湘闽浙,忠义本无性,削平幽豫燕秦。滇南奏捷,先开龙尾之关。汉江宣威,扫尽鱼儿之海。今天下已定,黎遮义安,论功行赏,大典懋昭。敕封尔定远侯,食禄三千石,世袭指挥之职,罪从三宥之条。谨尔侯度与国咸休,屏藩王室,永昭宝劵。明思带砺河山,恪守金汤之固,于戏世写忠贞饮承之命。钦此。”圣旨基本概述了这位从未打过败仗的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
      元宝山上不止王弼一座古墓。据说在几百年前,王弼墓的左边是长子安远侯王德墓,右边是次子西亭侯王政墓。孙子镇西侯王徇,曾孙轻骑将军王鼎,玄孙车骑将军王乐,四世孙大学士王卯等等,他们虽然在外做官,但死后都迁葬于富驿,与王弼陪伴在一起。当地流传说,此处共有王弼家族的明朝古墓24座。可见王氏家族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都算得上是一门大大的望族了。可惜的是,24座古墓如今只留下王弼的墓,而且还是清朝道光年间重修的,仅供今人凭吊罢了。
      不过奇怪的是,巨大的元宝山,明显是王氏古墓的封土堆,当地人也流传山中有奇珍异宝,但是从古至今都无人敢去盗墓。据说是因为王弼武艺勇冠天下,古墓杀机重重,动土必定血雨腥风。因此封土堆保存完好,形成山是一座墓,墓是一座山的奇观。

(图一:元宝山就是王氏明朝古墓巨大的封土堆。


图二:重修于清道光年间的王弼古墓碑。


图三:明初传奇战神王弼画像)

·上一条:初心不忘,以诗歌的名义
·下一条:观《平“语”近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