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平


众所周知,宋代有“南三苏”和“北三苏”闻名于世。南三苏指四川眉山以父亲苏洵,儿子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北宋文学家。他们在宋仁宗晚期的嘉佑年间到达东京开封,受到欧阳修的高度赏识和大力推荐,才华被世人认可并争相传颂。北三苏一般指绵州盐泉(今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的苏易简及其孙子苏舜钦苏舜元。苏氏家族是宋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如果加上苏易简儿子苏耆(进士及第,官至工部郎中,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耆的小儿子苏舜宾,这一状元四进士的三代应该称为“北五苏”。其家世之显赫,影响之巨大,丝毫不逊色于“南三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北五苏”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古盐泉县也鲜为人知。四川首批历史文化名人苏轼人选,“北五苏”却无人提及。
我们认为,如果评选四川和绵阳历史文化名人,绵阳历史上第一也是唯一的状元苏易简应该入选,苏易简的孙子苏舜钦也当之无愧。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北宋的李白”。但是在他官运亨通,文采大发之际,却因为一场普通的饭局,引发历史上著名的“进奏院狱”,中断了他的美好前程,也使他的文学才情大受影响,最终没有李白那样的成就。有史料记载:“子美,绵州盐泉人。做过县令,后任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被诬革职,隐居苏州沧浪亭以终。北宋诗文革新代表。”至今多数学者认为他是被守旧派诬陷,只有少数人持相反看法。
那么,苏舜钦因一场饭局而革职,到底是罪有应得还是被诬蒙冤?这不但关系到怎样研究和评价苏舜钦的人生价值,还关系到如何认识这场闹得轰轰烈烈的“进奏院狱”,对北宋庆历年间政治文化的重大影响。以古鉴今,我们更可以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加深对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的理解,从而增强从严治党的自觉性。因此必须要辨别清楚。
导致“进奏院狱”的饭局是怎样发生的?
北宋庆历四年秋(1044),朝廷的进奏院按照传统又要搞“秋季祭神”活动了。有官员提出:今年就不在食堂搞了,安排到外面去热闹一番。作为监进奏院的苏舜钦同意了提议,但是钱不够。于是苏舜钦叫下属把进奏院多年积蓄下的废纸,未发出的旧报,成堆的草稿纸和废信封等拿去卖了钱。仍然不够,苏舜钦又自己补进一些钱。找了一家开封城内的酒楼,邀请了一些同僚官员和文学大家,还请了几个陪酒的妓艺,大吃大喝了一顿。酒喝得高兴,有人借酒作诗,有人醉倒酒楼,有人与妓艺猜拳行令。闹到深夜时分,御史中丞王拱辰拿着宋仁宗的手谕赶来,把这伙人抓了个“现行”。这起记载于《宋史》的“饭局”立即“震动都邑”,全国议论纷纷。不就一顿饭吗,为什么会闹出天大的动静呢?
其一是在庆历四年春,朝廷已经严厉处罚了一起官员吃喝大案。读者应该记得,范仲淹的传世之作《岳阳楼记》第一句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身为副相的范仲淹主持推进庆历新政,派滕子京去岳州建功立业,谁知滕子京去后喝了几次酒,被人举报。不但滕子京受到朝廷处罚,连范仲淹也被宋仁宗严厉训斥。好在滕子京犯错知改,随后不但修起岳州大堤,还建设了岳阳楼,防洪旅游两不误,范仲淹也有面子,给他作赋。
其二是参加进奏院“饭局”的大都是有鼻子有眼的人。组织者苏舜钦是正部级官员,贵宾有当朝副相加文坛领袖欧阳修;朝廷大员,文坛大家梅尧臣等。告发者李定听其舅舅梅尧臣说有这个饭局,便找到苏舜钦,提出自费参加。苏舜钦说,你官小了,文学层次也不够,拒绝了。李定生气了,跑到御史台告发他们公款吃喝,这才引出“惊天大案。”
其三是这个饭局不是私人宴请,也不是某个单位聚会,而是私自出卖公家的废旧纸张信封,既是公款吃喝,又是假公济私,面向朝廷大员和文坛大家,社会影响恶劣。
朝廷处罚决定很快就下来了,欧阳修作检讨,“北宋第一诗人”梅尧臣受罚。而苏舜钦最重:开除公职,永不叙用。苏舜钦自然不服,他认为滕子京喝了几次酒都没怎样,自己才喝一次酒就如此重罚。而且每年秋季祭神,各部门都在互相宴请,为什么独独抓进奏院?更冤枉的是“公款吃喝”,多年的废旧纸张不用也是浪费,就是卖了也才几个钱?大都是自己贴的钱啊,怎么自己就成了“一失足成千古恨”?
苏舜钦开始找人说情。他首先托欧阳修帮忙。欧阳修不但是参加者,也是御史中丞王拱辰的老同学。但是欧阳修刚刚因为此事受到处理,哪敢再替他说情?苏舜钦见他不开口,又去找范仲淹。此时因庆历新政推行不力,范仲淹已经下岗说不起话了。苏舜钦只好厚着脸皮求自己的老丈人,当朝宰相杜衍。谁知杜衍也拒绝了。把他教训了一顿不说,还告诉女婿娃:仁宗皇帝就是要借此整顿朝廷公款吃喝,杀鸡给猴看,王拱辰是奏报了皇上,拿了仁宗的圣旨,才敢来抓你们的,你想想,这满朝文武百官谁还敢给你们说情?
找人说情是指望不上了。苏舜钦于是以攻为守,告发专案组长王拱辰是前朝宰相吕夷简的人,借助查办公款吃喝案,要打倒推行新政的杜衍和范仲淹,要抹黑包括自己在内的改革派,试图为保守派吕夷简翻案,重新上台。他以为把此事提高到政治派别斗争,一定会引起朝廷注意。谁知仁宗清醒着呢,根本不理他。苏舜钦又分别写信给欧阳修和范仲淹,发牢骚说,朝廷以及地方每年秋季祭神和春节团聚,都是这样在解决经费,公款吃喝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偏偏拿我当典型?滕子京公款吃喝多次照样当官,我凭啥遭这么惨?
苏舜钦把司刀令牌算是耍完了,却没有任何效果,他对官场彻底绝望了,带着十二万分的委屈,愤懑和不甘,举家离开京城开封,迁到苏州,并在此地修建了著名的沧浪亭,以酒浇愁,游山玩水,终了此生。现在沧浪亭已经列入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进奏院狱”对苏舜钦的处罚是不是“冤案”?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进奏院是一个什么机构?进奏院从唐朝就开始设立了,主要职责是收集中央的最新动态,抄录朝廷各部委的文件,编印整理后发送各地方执行或者参考。各地方有什么需要上报的事情或者资料,由进奏院收集选择后,报送朝廷各部委或者皇上,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中心的枢纽作用。相当于现在的中办国办以及各地驻京总办和信访总局的综合职能。可想而知,这个机构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在唐宋两朝却是相当重要。不同的是,唐朝的进奏院是由各地出人出钱设立的,中央想管却不好管,就如同前些年各省市自治区在北京设立的驻京办,主要听从各地方的管理。因此在唐朝多次发生了假传圣旨,私传皇家机密,贿赂朝廷大员甚至暗杀朝廷官员等重大案件。
北宋从太祖一朝开始,就吸取唐朝的教训,把进奏院列入中央直属部委,一把手由皇上任命,所有经费由中央划拨。这样就加强了进奏院的地位和管理。而宋仁宗把苏舜钦提拔为正部级的“监进奏院”,除了看重他名扬天下的文章才华外,御史中丞王拱辰的极力推荐也起了很大作用。因此“进奏院狱”爆发后,苏舜钦总是认为王拱辰在“挟私报复”他,是毫无根据的,王拱辰其实是他的恩人。
另外,对苏舜钦处以“开除公职,永不叙用”是重了还是轻了?表面看,用少量卖废旧纸张的钱吃饭喝酒,与滕子京多次拿公款吃喝并且接受地方官员大户轮流宴请,确实对他太重了。但是滕子京案爆发后,朝廷已经三令五申严禁公款吃喝,苏舜钦却充耳不闻明知故犯,这就踩了仁宗皇帝的红线,肯定要加重处罚。按照宋代法律:“私卖公物杖90。”把进奏院大量的纸张信封卖了,虽然是废旧的,但也是公物,卖的数量又多,还用于哥们同僚吃喝,已经超出了“公使钱”的使用范围。没有打你90大板就不错了。宋代法律还规定:“用妓乐宴会者,杖80”,“预妓乐宴会者,各徙二年。不应赴酒食而辄赴,各杖一百。”参加喝花酒的打80大板,不该去而去了的打100大板,而组织发起喝花酒的判流放二年。但是这次“进奏院狱”中,该打的板子一个没打,苏舜钦也没有被流放。可以说,朝廷把这起已经触犯法律应该刑事处罚的案件,降格为一起违纪事件轻轻放过,已给了苏舜钦很大的面子。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北宋的历史背景板上,总有酒局在关键处闪现。比如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就是酒起了作用。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7岁儿子柴宗训即位为周恭帝。次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南下攻周,恭帝派驻守开封的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率军御敌。赵匡胤与赵普,赵光义等密谋,与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里应外合发动兵变。当夜赵匡胤假装喝醉了酒,在睡梦中被将士把黄袍加在身上,山呼万岁,拥立他穿着黄袍入朝,强迫恭帝禅位,以宋代周。这就是成语中“黄袍加身”的典故。后来宋太祖怕军队将领位高权重故伎重演,把自己的江山也干翻,就请统领重兵的将帅喝酒,酒席上乘哥们不防备,又演绎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当宋太祖先后平定扬州节度使李重进,荆南节度使高保融,后蜀孟昶,南汉刘鋹,南唐后主李煜等地方割据势力,刚刚把皇帝宝座坐稳,却在开宝七年11月(974)突然死去。据传是宋太宗赵光义请他喝酒,弟弟酒中下毒,把哥哥害死了,又演出了一幕“杯弓蛇影”的千古之谜。到了仁宗的庆历年间,朝廷大力推行新政,却非常不顺利,许多官员沉醉于酒色财气,无所作为,官场流行迎送往来的宴请之风,喝花酒睡官妓处处可见,奢靡腐败弥漫于中央和地方,官场和社会。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中那70多家茶馆酒楼,就真实反映了北宋期间吃喝风之盛行。这对于一心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宋仁宗,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拿名气极大的苏舜钦开刀,借此整顿吏治,杀一杀吃喝风,加快新政的推进,就是从严从重处罚“进奏院狱”的特殊历史背景。
酒与苏舜钦家族也有不解之缘。就拿从苏易简到苏舜钦这三代中最杰出的五位(一个状元四个进士)来说,绵州状元苏易简生于后周显德五年(958),卒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仅活了39岁。当他被宋太宗钦点为庚辰科状元,并决定以“君臣千载遇”的恩宠培养他时,只有22岁。苏易简被火箭般提升为参知政事(副相),并为朝廷的政治经济以及科举吏治等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文学上的贡献更是流传千古。但是苏易简继承了家族好酒贪杯的传统,宋太宗采用写戒酒诗,当面劝说,督促母亲教育,甚至叫人举报,把他贬到地方当小官,他仍然是酒性不改,最终喝死在外放的陈州,辜负了宋太宗的期望。
苏易简最有出息的小儿子苏耆,生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7),卒于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仅享年49岁,官至工部侍郎,河东转运使(相当于运输部次长),而且是负责为北宋与西夏战争一线筹集物质督运粮草。他的好酒贪杯好像可以原谅,一是工作劳累路途艰苦,不喝酒撑不住;二是疑似没有喝酒贻误军情的事发生。苏耆的大儿子苏舜元活了48岁,小儿子苏舜宾只活了30岁左右。本文主角苏舜钦也好不到哪里,只活了41岁。父亲加三个儿子都是进士,都有官当,尤其是苏舜钦因父赐予进士,授任荥阳太尉,官声很好。他却主动辞官说:“我不要朝廷照顾,我要凭真本事去考科举。”果然在26岁那年他考中进士,入士后历任蒙城(安徽),长垣(河南)县令,大理寺评事,集贤殿校理。
可惜的是,他们与状元父亲和状元爷爷苏易简的性格习惯一样,都毫无例外好酒贪杯,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都是早早过世,未能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苏舜钦在苏州沧浪亭隐居四年后,庆历八年开封突然传来圣旨,朝廷重新启用他,任命他为湖州长史。虽然这个四品官与原来比小多了,但也表明朝廷并没有一棒子把他打死,仁宗皇帝还是想到他的,还要重新启用他。但他不领情,认为没有平反诏书,问题还是不清楚,拒绝上任,满怀忧伤愤慨之气继续喝酒。就在这年12月,病故于苏州。
“进奏院狱”掩盖不了苏舜钦人生的光辉
人生的价值不能单纯以寿命的长短来评价。“进奏院狱”尽管是苏舜钦在官场中的一次污点或者挫折,但是也不能掩盖和抹杀他在北宋政坛的巨大贡献。
庆历初年,以参知政事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主张推行新政,向仁宗皇帝上了十事条陈,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些建议对于整顿刑案监狱,加强边防武装力量,推进科举选择人才,贯彻中央大政方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等,又直接打击和损害了许多皇族,官僚以及地方豪强的利益,因此受到了后宫和朝廷保守势力的抵制。当时苏舜钦积极支持坚决贯彻新政,同改革派站在一起。在此之前的天圣七年,他还曾上疏阻止仁宗和太后重新修复被烧毁的玉清宫,认为玉清宫过于奢华,被突然失火烧掉是上天的惩罚,应该吸取教训,而不应该劳民伤财复修,“导致海内虚竭;今若再大兴土木,则必财力耗于内,百姓劳于下,何以为国?”后来又上书直言“三司计度经费,二十倍于祖宗时”,批评朝廷机构任意浪费钱财,引起了一些权贵的不满。他的这种直刺弊端敢于冒犯天颜的性格,与范仲淹非常一致。有一年仁宗皇帝提出要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刘娥拜寿,范仲淹居然上书反对,说身为天子在公开场合不能跪拜太后,而且仁宗已经20岁了,你太后不要干政了,快把权力还给皇帝吧。这件事把仁宗和推荐范仲淹的宴殊吓了个半死,幸好太后刘娥并没有计较他,北宋朝廷对文人谏言也很宽松,才容得下心直口快的范仲淹苏舜钦等。
苏舜钦在地方和朝廷大理寺集贤殿进奏院任职期间,恪尽职守,造福人民,清正廉明,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客观真实地向朝廷提供各地官场和民间的实际情况。《宋史》也称赞说“舜钦少慷慨有大志”。这位从小就胸有大志,要当国家栋梁的大才子,除了办这次饭局撞到了宋仁宗的枪口上引发“进奏院狱”外,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好官。
虽然宋仁宗极力推进的庆历新政很快无疾而终,保护皇族及权贵利益的保守派把范仲淹和杜衍也先后赶下台,但是苏舜钦无论是身在高位还是被贬苏州,始终保持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关心时局,贴近民生。他在诗词文赋创作中,拒绝华丽空洞,无病呻吟,提倡唐朝诗人优秀的文人风骨,为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而作。他在《石曼卿诗集序》中说:“诗之于时,盖亦大物。”诗可以反映“风教之感,气俗之变”,若统治者有“采诗”制度,就可以据以“弛张其务”,达到“长治久安”。他批评“以藻丽为胜”的文学风气,大力提倡诗歌“任以古道”,应该为政治生活和国家民族服务。他赞扬石曼卿的诗能“警时鼓众”,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应该成为诗歌创作的榜样。 作为身居高位的文学大家,苏舜钦的诗常常触及一些严峻的现实问题。他在长诗《庆州败》中,记叙了北宋与西夏之战的失败,痛心疾首地批评朝廷重文轻武,长期在巩固边防上的麻痹和松懈,指责作战的统兵将领自私无能,“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在《吴越大旱》中他写到,一方面饥荒病疠使“死者道路积”,另一方面官府为了应付与西夏的战争,仍无情搜括粮食,驱使丁壮劳力上战场,致使“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最后以“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长风卷云阴,倚柂泪横臆”之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他在《城南感怀呈永叔》的诗中,首先以“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远林气譪譪,长道风依依”歌颂了大自然的美景,然后把笔力转向民间:“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冬温晚得雪,宿麦生者稀。前去固无望,即日已苦饥。”之后进一步描述了因为饥荒造成的民间惨状:“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并以“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岂无富人术,使之长熙熙?”两相对照,直斥权势者和豪强们的荒淫与无耻。
作为北宋诗词文章革新的先锋和旗帜,他与穆休一起提倡古文运动,比欧阳修,尹洙推行古文运动还早。他的诗歌创作中既有李白的才气横溢和豪放浪漫,也有杜甫的悲天悯人和热情奔放,还有白居易的贴近民生和平易近人;当然,也不缺少失意,孤独,悲愤和苦闷,如:“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胸,嵘峵不能齐。”他与宋诗词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为“苏梅”,但是在反映时局,批判时弊,为民鼓与呼上,他比梅尧臣更直接更尖锐。文坛赞誉他是“北宋的李白”,还是有根据的。如他在《对酒》诗中“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嗟乎吾道不如酒,平褫哀乐如摧朽。读书百车人不知,地下刘伶吾与归”等句,确实有李白那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狂放和豪迈。《宋史》专列《苏舜钦传》并说苏舜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在北宋众多诗人中,他确是有些唐人的气味。尽管他的性格有些偏激,文学理论表述略有迂腐,但是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经常“以酒佐读”,在创作中意气风发,直抒己见,充满爱国爱民情怀,显得朝气勃勃,没有虚伪守旧的伪君子形象。
移居苏州修建沧浪亭,写作流传千古的《沧浪亭记》
“进奏院狱”后,苏舜钦举家迁到苏州。有一天路过学宫,看见东面的高树和绿草郁郁葱葱,有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沿着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走去,又看见有六十寻方圆的荒地,三面临水,小桥南面更加宽阔,四周林木环绕。他问附近的老人,获知是吴越国王钱氏家族的亲戚孙承佑的废园。他非常喜欢这个地儿,用四万贯钱买下来,在北面修了个亭子,取名为“沧浪亭”。他常常乘着小船穿着便服到沧浪亭游玩,心情洒脱,忘记过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与鱼同游,与鸟同乐,身体得到了休息,心灵得到了净化。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没有邪恶,人生的道理也就明白了。他反思自己以前在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与自己现在这轻松浪漫的情趣比较,显得以前太庸俗了。他乘兴而作,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沧浪亭记》。开篇就说:“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偏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说自己因罪遭贬,乘船南游,起初窝在小屋,时在盛夏,气都不能出,想到高旷清净之地舒展胸怀,却办不到。当修建沧浪亭并安居此地后,认识到: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许多有才有德之士,因为政治上的失意而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己的方法。“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自己虽然被贬,却获得如此胜境,内心和形体得到安抚,已经超凡脱俗了。
可以看出,“进奏院狱”后,苏舜钦的诗文创作,描写现实的激情大减,几乎没有反映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作品,隐居局限了视野,寄情山水的作品增加,反映了他寄情自然风景,逃避现实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这首《沧浪亭》真实写出了他人生后期的思想境界,远离世态炎凉和官场黑暗的淡定以及蒙冤受贬壮志难酬的悲愤。
据绵阳学者刘文传《绵州盐泉苏氏研究概览》介绍,苏舜钦不但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诗歌评论家,还是著名书法家,与其兄苏舜元称霸北宋书坛,时称“二苏”。刘克庄在《后村题跋》说:“二苏草圣,独步当朝,”苏舜钦“尤工行草,评书之流谓入妙品,当时残章片简传播天下。”文豪欧阳修喜欢苏舜钦的诗文,更爱其书法,称赞他的书法“乃柳公权之法也。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又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大书法家黄庭坚称赞“子美于蜀绫纸上楷写字极端劲可爱,似古人笔劲。”苏舜钦提出“学书为人生一乐事”,“以心为本”,抒发性情,并留下书法理论《论草书》以及《今春帖》《留别王原叔古诗帖》《草书诗帖》等精美作品。其中为怀素《自叙帖》补书前6行,浑然一体几可乱真(见图),更为行家称道。欧阳修在《学书为乐》一文中载:“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又称“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其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可见苏舜钦的书法理论及其实践,还深刻影响了欧阳修,黄庭坚,苏轼,刘克庄,蔡襄等文艺大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苏舜钦在官场春风得意之时,犯了当时皇帝之大忌,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本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苏舜钦也可以认个错,让仁宗消消气。后来他没认错,朝廷也重新启用他。欧阳修梅尧臣等因此事受处罚,后来都官运文运亨通。告发者李定受到舅舅批评,也痛苦内疚,后来成就非常大。滕子京此后几次再受处罚,也没有心灰意冷,居然成为赈灾救急的救火队员。陆游在四川公款吃喝,也被撤职查办,痛改前非后多次升迁,干到80岁才退休。苏舜钦的才华比他们不低,但却因为性格倔强,拒不认错,极力抵触,反倒成为了悲剧人物。因人生的一道坎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家庭的幸福,美好的生命,实在不值。好在他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留下的《苏学士文集》和16卷《苏舜钦集》等著作,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榜样。南宋著名学者杨倓见到苏舜钦的诗文书法作品后感叹:“子美,天下士也。文章字画,百世不朽。”这既是古人也是今人对苏舜钦的准确定位。
作者:陈和平,绵阳民进会员,绵阳老年新闻文化协会副会长,手机13708110606.
1,51,51); FONT-STYLE: normal; LETTER-SPACING: 0pt; mso-spacerun: 'yes'; mso-font-kerning: 0.0000pt; mso-shading: rgb(255,255,255)">
“进奏院狱”后,苏舜钦举家迁到苏州。有一天路过学宫,看见东面的高树和绿草郁郁葱葱,有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沿着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走去,又看见有六十寻方圆的荒地,三面临水,小桥南面更加宽阔,四周林木环绕。他问附近的老人,获知是吴越国王钱氏家族的亲戚孙承佑的废园。他非常喜欢这个地儿,用四万贯钱买下来,在北面修了个亭子,取名为“沧浪亭”。他常常乘着小船穿着便服到沧浪亭游玩,心情洒脱,忘记过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与鱼同游,与鸟同乐,身体得到了休息,心灵得到了净化。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没有邪恶,人生的道理也就明白了。他反思自己以前在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与自己现在这轻松浪漫的情趣比较,显得以前太庸俗了。他乘兴而作,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沧浪亭记》。开篇就说:“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偏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说自己因罪遭贬,乘船南游,起初窝在小屋,时在盛夏,气都不能出,想到高旷清净之地舒展胸怀,却办不到。当修建沧浪亭并安居此地后,认识到: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许多有才有德之士,因为政治上的失意而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己的方法。“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自己虽然被贬,却获得如此胜境,内心和形体得到安抚,已经超凡脱俗了。
可以看出,“进奏院狱”后,苏舜钦的诗文创作,描写现实的激情大减,几乎没有反映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作品,隐居局限了视野,寄情山水的作品增加,反映了他寄情自然风景,逃避现实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这首《沧浪亭》真实写出了他人生后期的思想境界,远离世态炎凉和官场黑暗的淡定以及蒙冤受贬壮志难酬的悲愤。
据绵阳学者刘文传《绵州盐泉苏氏研究概览》介绍,苏舜钦不但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诗歌评论家,还是著名书法家,与其兄苏舜元称霸北宋书坛,时称“二苏”。刘克庄在《后村题跋》说:“二苏草圣,独步当朝,”苏舜钦“尤工行草,评书之流谓入妙品,当时残章片简传播天下。”文豪欧阳修喜欢苏舜钦的诗文,更爱其书法,称赞他的书法“乃柳公权之法也。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又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大书法家黄庭坚称赞“子美于蜀绫纸上楷写字极端劲可爱,似古人笔劲。”苏舜钦提出“学书为人生一乐事”,“以心为本”,抒发性情,并留下书法理论《论草书》以及《今春帖》《留别王原叔古诗帖》《草书诗帖》等精美作品。其中为怀素《自叙帖》补书前6行,浑然一体几可乱真(见图),更为行家称道。欧阳修在《学书为乐》一文中载:“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又称“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其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可见苏舜钦的书法理论及其实践,还深刻影响了欧阳修,黄庭坚,苏轼,刘克庄,蔡襄等文艺大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苏舜钦在官场春风得意之时,犯了当时皇帝之大忌,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本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苏舜钦也可以认个错,让仁宗消消气。后来他没认错,朝廷也重新启用他。欧阳修梅尧臣等因此事受处罚,后来都官运文运亨通。告发者李定受到舅舅批评,也痛苦内疚,后来成就非常大。滕子京此后几次再受处罚,也没有心灰意冷,居然成为赈灾救急的救火队员。陆游在四川公款吃喝,也被撤职查办,痛改前非后多次升迁,干到80岁才退休。苏舜钦的才华比他们不低,但却因为性格倔强,拒不认错,极力抵触,反倒成为了悲剧人物。因人生的一道坎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家庭的幸福,美好的生命,实在不值。好在他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留下的《苏学士文集》和16卷《苏舜钦集》等著作,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榜样。南宋著名学者杨倓见到苏舜钦的诗文书法作品后感叹:“子美,天下士也。文章字画,百世不朽。”这既是古人也是今人对苏舜钦的准确定位。
作者:陈和平,绵阳民进会员,绵阳老年新闻文化协会副会长,手机13708110606.
|